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讓你从不同角度看待你的生活

你是否曾經感受到一種生活的迷茫,明明擁有不錯的工作、舒適的生活,卻被忙碌和焦慮所籠罩,彷彿成為生活中盲目忙碌的工蟻?或許你也曾想過,為什麼在人生中總是缺乏一些改變的勇氣,渴望過上更嚮往的生活?幾年前的我就是處於這個狀態,我也因此開始閱讀來探索人生的意思和可能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今天介紹的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就提供了一些理論,讓我們有勇氣改變人生,過著嚮往的生活。

作者是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岸見一郎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認定顧問,主要研究阿德勒心理學和古代哲學,而古賀史健是一位自由作家。這本書的內容是以一位年輕人和一位智者的對話,就像是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對話,來探討人生。這本書的核心概念就是勇氣。是的,勇敢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活在別人的期待下,不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或許你會說,這樣豈不是自大、孤僻,甚至是反社會人格?然而,這本書強調的是我們往往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和想法,而導致事情變得極其複雜。我們可以聽取別人的意見,但做決定的前提,必須以自身為主。這本書非常有名,相信大家都略有耳聞,很多頻道都為這本書進行精闢的分析與解說。這裡我就不多太多講解書中的理論,而是分享這本書對我的啟發。

原因論 VS 目地論

我成長於一個清寒的家庭,雖然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滿足,但我很難有機會可以買玩具或參加興趣班。相對於我一些比較有錢的朋友,我總會覺得自卑,也常常埋怨父母,覺得如果他們能賺更多錢,我就能像朋友一樣,但我內心同時間有另一把聲音告訴我,父母已經盡力給予我最好的,所以小時候我也因此陷入掙扎和焦慮。這其實是一種原因論的思維方式,就是認為現在的狀態(果)是由過去經歷(因)所決定的,而如果改變現狀(果)就必須改變過去(因),就像是我的自卑是因为父母不够富有,要改善我的自卑,父母必须变有钱,而这不是我们能輕易改變的。

然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主張的是目地論,就是以前的經歷與現在的狀態沒有直接關係,而是由當前的目標所引導。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列子,有一位女孩因臉紅症而無法想向她暗戀已久的男生告白,每當她想告白,他的臉紅症就發作,所以希望能醫治這個病。如果以原因論來看,就是臉紅症這個因,而導致這個女孩不敢告白的果,所以你想告白,那你就解決這個臉紅症的因。但在目的論視角,臉紅症和告白不是因果關係,女孩之所以有臉紅症,是因為她需要這個臉紅症來保護自己。女孩需要鼓足勇氣去向男孩表白;表白之後,可能會遭遇男孩的拒絕;這是這個女孩無法接受的結果,於是她活在了一個「如果我沒有患臉紅症,我也可以跟我喜歡的人在一起「的幻想當中。這也跟我上次分享的書籍《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中的內容相似,我們都在重要的事情上拖延,因為我們都是完美主義者,但其實我們只不過是用完美來拖延,只要我們不去做,我們就可以沉浸在我很好我很棒得理想泡泡中,但一旦我們把作品公佈,理想得泡泡就被戳破,現實的聲音將會湧入,你再也沒有藉口來掩飾你的缺點和不足。

透過目的論的視角,我重新審視以往的經歷與處境,其實我的焦慮並非因為缺乏資源,而是因為我自己覺得不如別人優秀,於是為了掩飾自卑,而將責任推卸給父母。原因論讓人感覺過去的包袱很重,改變困難重重;而目的論則告訴我,只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就能勇敢地邁向未來,不再為過去的陰影所困擾。

雖然如此,但其實要改變現狀並不容易。之所以難以改變現狀,是因為覺得現狀還可以,雖然不盡如人意,但也還過得去。因此,很多時候我們順應現狀,因為改變需要勇氣,同时间害怕改變後的不確定性,害怕新的狀態更糟。於是,我們為自己找藉口,透過藉口讓自己活在你自己的幻想當中。明白道理固然重要,但付諸實踐卻是另一回事。現在的我依然很多時候,原因論的思維還是佔據主導。我個人的應對方法是冥想,冷靜看待所有的不好的思維和想法,然後讓它們流走。當情緒開始平靜後,我開始與自己內心溝通,了解自己,了解事情背後的目的。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調適方式,幫助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一切煩惱都源自於人際關係

我們所有的煩惱,似乎都源自於人際關係。感覺窮是因為有人比你更富有,感覺醜是因為有人比你漂亮,感覺不聰明是因為有人比你聰明。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比較之中,他人成為我們煩惱的來源。最直接的解決方式,似乎是遠離人類共同體,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是群居生物,無法孤立於人群之外。那麼有沒有辦法來減輕這些煩惱呢?

書中提到的「課題分離」理論,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課題分離是指,我們專注於自己能夠掌控的事物,不去幹預他人的課題,就如同斯多克主義,或者是寧靜禱文中所提到的,從容地接受無法改變的事物,有勇氣的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物,並智慧地分辨出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不可以改變的。

煩惱來自於乾擾別人的課題,或是被外人幹擾我們的課題。這部分內容讓我感到震撼以及啟發我很多,因為這一理論對定義煩惱與解決方案,是如此簡潔而精闢。以前,我常常思考人生的意義,如何擺脫痛苦追求幸福,但往往越想越混亂。而課題分離給予我的,是一把衡量的尺,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和痛苦。

書中強調了一段健康的關係,應該是橫向的而非縱向的。這意味著我們應該避免介入別人的課題。以前,我經常給予建議來獲取成就感,卻忽略了真正聆聽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只專注於期望他們按照我的建議行事。在家庭中,父母可能出於對子女的好意,或是為了彌補自己的遺憾,介入子女的課題,卻導致子女感到被逼迫,因為這並非他們真正想要的,從而產生負面情感。要實現這一點並不容易,尤其是對於我們關心的人。我們常常渴望他們過得更好,因此進行過多的干預。然而,這是需要改變的地方,因為單方面介入別人的課題,也意味著別人有權介入我們的課題,由此可能引發許多人際關係的問題。要建立健康的關係,我們需要學習尊重他人的選擇,不以自己的期望來左右他們的生活,同時也能夠堅守自己的課題,避免被他人的期望左右。這樣的橫向關係更有利於,彼此的自由發展。

接納自己,相信別人,為共同體做出貢獻

那我們不能透過影響他人,或是尋求他人認可來獲取成就感,我們該如何知道自己的價值?我們該如何獲得成就感?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獲取幸福?書中提到以下的幾點,能讓我們找到我們的人生價值,找到我們的幸福與動力

首先是接納自己,這意味著完全接納那個不完美、平凡的自己,不受別人期望的影響。藉由將自己與他人的問題分離,並且全心全意地接納自己,我們可以解脫自己的束縛。即使別人討厭你也不會對你產生影響,因為那是他們的問題。我們只需在我們的問題上做好自己,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自由。

其次是相信別人,只有完全信任他人,才能真正把他們當夥伴。對待他人如同對待敵人,會使自己陷入不自由的狀態,因為一直處於防範的狀態,會阻礙幸福感的達成。儘管這並非易事,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對陌生人保持警惕,但對我們所在共同體的人們給予信任,是建立幸福關係的關鍵。

最後是為共同體做出貢獻,許多人認為獲得他人認可是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但阿德勒認為透過為共同體做出貢獻才是最好的方法。只要我們認為自己為共同體做出了貢獻,就算別人不予認可,也能獲得幸福感。在生活中,即使是最平凡的貢獻也能為我們賦予意義,而幸福並非只存在於目標達成的瞬間,更在於我們每個認真生活的過程中。

結尾

看完這本書後,想起我之前在奇葩說第六季李誕的發言,「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維繫靠的是我這樣「自私」的人。我們這樣自私的活著,但是不傷害別人,這個世界才能運轉。也能與課題分離做呼應,我們自私的活著,把自己的課題管理好,就能讓煩惱少一點,世界簡單一點。

我非常推薦所有人,尤其是在迷惘期的各位朋友,這本書或許能讓從中獲得一些啟發。此外,這本書也適合剛開始接觸閱讀習慣的朋友,因為這本書是以對話和故事的方式來帶出理論和講解,所以相對的容易堅持下去把他讀。我希望各位朋友能花點時間慢慢讀這本書和重複讀這本書,因為書中的理論與我們從小所灌輸的理念不同,所以每次的閱讀,都必定帶來不同的收穫與感受,適合重複閱讀的書籍。讀了三次的我,依然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和提醒。

如果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那就是“活出自己嚮往的生活,就必須要有被討厭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