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公司:為什麼小而美是未來企業發展的趨勢
Photo by Ken Tomita: https://www.pexels.com/photo/turned-off-laptop-computer-389818/

《一人公司:為什麼小而美是未來企業發展的趨勢》獨立創業指南,創業者必讀手冊!

最近,我前公司的同事約我出來聊聊關於職場規劃。他是我離開舊公司前,曾經在一個團隊一起工作的同事,也算是我的後輩。那他想離職,也拿到其他公司的錄取通知,但他心中有些糾結。他想離職的原因是他對於公司的政策和工作的內容感到沉悶,但讓他糾結的是上司告訴他說如果他辭職的話,如今他執行的專案將會被擱淺。這讓他不知如何是好, 所以找我聊聊找不同的聲音與意見。

聽了他的想法後,公司的政策是在我們控制外圍之外的。你可以因爲這個原因辭職,但同時間你也很難確定之後你去的公司是否符合你的理念。同時間,如果你不喜歡公司的政策但是公司卻越來越賺錢,或許是我們的企業管理見解還沒到管理層的高度。這是我們可以學習瞭解公司高層的想法以及企業管理的機會。

至於沉悶的工作內容,我個人覺得員工與公司是一種雙向的關係,員工在付出時間和精力爲公司貢獻,而公司除了給薪資之外,員工也必須在工作之中獲得想要的成長和成就感,這樣的關係才能持續健康的成長。就像一對情侶,單方面付出的關係是無法在人生的路上走的長久,就算走的下去,也不會是健康的關係。所以我建議我這位舊同事,在職位上是否還有自己想要的學習的技能,以這個爲原則來衡量是否繼續待在這個職位。

關於專案會因某一位員工的離職而無法進行下去,這就代表着公司並不看重這些專案,如果看重的話,這些專案不會因某些員工而終止。如果你是我或者是我的舊同事,你會怎麼做呢?歡迎各位分享你的想法,期待聽到不同的意見和想法。

延續上一篇文章《一人公司的起步思維與挑戰》的分享,如果各位還沒閲讀的話,建議各位去閲讀。今天,我會專注分享作者(Paul Jarvis)的暢銷書,書名叫做 《一人公司:為什麼小而美是未來企業發展的趨勢》,因爲書名比較長,那我會以”一人公司”來稱呼這本書。先簡單介紹作者,如果想瞭解比較詳細的作者介紹,可以看上一篇文章。 作者是 保羅·賈維斯(Paul Jarvis),他是一位網頁設計師與個人品牌顧問,曾經與很多大企業如雅虎,微軟,賓士合作,此外他也與很多名人合作,協助他們建立網絡形象,如歐尼爾(Shaquille O’Neal), 斯提夫奈爾 (Steve Nash)等等。

什麼是一人公司?一個沒有員工的公司?那跟自由工作者有什麼分別?

在探討一人公司之前,先聊聊如今公司主流的運營模式以及它的利弊。在這個網路高度發達的時代,很多公司都是以成長爲目標,當企業開始賺錢的時候,他們會開始擴展他們的公司的基本設施,有更多的辦公室,有更多員工,增加更多的部門,增加更多的新客戶。甚至,有些公司會以獲得投資者的資金,通過不斷燒錢的方式來獲取市場份額。所以當你看這些公司的財務報告,你很多時候會發現它們的營收很高,但它們的淨利潤很可能是負的,因爲它們是通過加大市場營銷支出來獲取新客戶。就算負的淨利潤,但他們市值有可能會越來越大,因爲投資者相信它們畫的餅,相信它們的故事。爲了持續獲得投資者的信任和最重要的錢,他們不得不持續加大支出,只爲了獲得新客戶。

就這樣這些公司就成了跑圈圈的老鼠,形成了負面循環,直至他們獲取客戶的速度減慢,而這個是必然的嘛,因爲潛在客戶就有這麼多,而這時候投資者開始對公司的表現不滿意,不再大力度投資,公司就無法維持高強度的行銷支出而流失客戶,導致失敗收場。我不是說每間以這種方式經營的公司都是以失敗收場,但確定的是,不是每間公司都能以這樣成功。可惜的是,蠻多公司都是以這個爲主流且唯一的方式經營公司。

此外,通常以成長爲目標的公司,由於它們所有的精力和時間專注在成長,好像是新客戶數量,以滿足投資者的期待,爲了可以服務更多的客戶,它們往往都會聘請很多的員工。越多的員工,就有越多部門來管理和協調員工和部門之間的工作,這樣就導致企業擁有極其複雜的組織結構。當企業有極其複雜的組織結構,那有什麼不好呢?首先,企業將會失去彈性,無法因如今市場局勢而快速調整,就好像卡車和機車,你覺得哪一個更容易閃躲對面衝過來的轎車?一定是機車,因爲它更靈活。

標準普爾500是在美國股票市場內挑選出500家最具代表性的各產業龍頭,也是美國市值最高的前500 大公司,研究指出, 標普500平均上榜時間從1964年的33年縮短至2016年的24年,預計到2027年將進一步縮短至12年。上榜時間的縮短也說明在很多美國的大企業是很難維持企業的市值高速的成長,保持前500最大市值的公司而不被超越,當然其中還有很多因素,如公司的賽道是否符合如今市場的需求,但冗長且複雜的企業結構一定影響公司的發展。

另外一個列子就是著名日本的企業家,稻盛和夫,在接手和重建已經負債累累的日本航空時,通過節省成本,阿米巴式經營的方式來去除不賺錢的項目,並且在從業人員中裁減一萬六千人,約總員工的人數的百分之30,才得以拯救日本航空。稻盛和夫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家,如果各位對這位智者的經驗有興趣的話,歡迎大家留言,我會盡快做一些關於他的內容。

然後作者在書中提到位於日本京都市附近的奈良縣的旅館,已經有超過1000年的歷史了,可以追溯到公元718年左右。這使它成爲世界上最古老的旅館之一,也是一項令人驚歎的成就。

看了以上的例子,你會發現在美國這個最強大的經濟體下的最強500公司或者是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的抗壓能力都不如一間在日本的小旅館。之所以這間日本的旅館能在經歷天災,戰爭後依然屹立不倒,就是它沒有盲目的追求成長,是以堅持傳統、提供優質服務以及與時俱進,這才能讓企業長久存在的關鍵。

主流運營模式
大部分的企業爲了投資者的錢,而專注在投資者所看重的事情,而導致盲目追求成長。
由於所以的心思都在投資者所看重的成長,爲了服務更多的客戶,它們大量聘請員工,而導致企業擁有複雜的結構,導致失去彈性。

說到這裏,我都還沒說什麼是一人公司的理念。作者想提倡的一人公司的概念是指經營一間一人公司不應該以成長爲主要且唯一的目標,反而是質疑成長得必要性。如果不以公司成長爲目標,是應該以什麼方向爲目標呢?作者覺得我們應該創造一個符合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企業,不過度追求成長以保持企業的彈性以及自主權,專注在成就客戶的成功以及解決客戶的痛點。

一人公司不應該以成長爲主要且唯一的目標,反而是質疑成長得必要性。

越多越好還是足夠就好?

追求成長就意味着着企業想獲得越多的東西,越多的資源,越多的員工,越多的新客戶,越多的收入,越多的辦公室,等等。而一人公司會審視成長的必要性,不盲目成長,專注在解決客戶的問題或者是現有的客戶對產品的滿意程度等等,是在現有的足夠多的資源上解決問題或者優化產品,而不是一昧追求更多資源。

我個人覺得當我們想要更多的時候,往往這都是我們慾望所驅使的。慾望只會不停追求更多更好的東西,有了車就想要跑車,有了屋子就想要豪宅。慾望永無止境,也從來不能被滿足,你只會陷入越來越大的坑。而足夠就像是我們的需求,一旦需求被滿足,就不會想要更多。好比如說當你肚子餓了,你會想吃東西,當你吃飽了,你就不會想吃東西,這就是滿足了你的需求。那如果你餓了,你不想吃普通餐廳而是想吃高級餐廳,這就是慾望。吃飽是需求,想吃高級餐廳是慾望。 所以需求和慾望只是一線之差,所以我們往往把慾望當成需求,所以企業會把成長當成需求,而一人公司就是把慾望隔開,專注在需求,也就是在足夠多的資源上完善產品,達到成長之外的成就以及貢獻。

我們要的是更忙碌的生活還是更好的生活?

當企業追求成長,那就會越來越多的工作。你會越來越忙碌,而且往往你所忙碌的東西不是你想做的或者是不必要的。這都會你讓原本的工作性質變了調,你也不會從中獲得滿足感或者是成就感。一人公司往往相反,他們通常會以自己嚮往的生活和核心價值爲錨點,從而打造符合錨點的事業。

舉例來說,小明因爲熱愛咖啡,所以開了一間咖啡廳,生意超好的,短短一年就已經賺到早期所投入的資金,第二年就實現盈利。如果小明是以如今主流企業運營模式,他接下來要做的是找投資者,然後把他的咖啡廳變成連鎖咖啡廳。小明就需要經常找投資者談業務,找尋新的咖啡廳的合適位置,管理其他連鎖咖啡廳的生意等等。當業務越來越繁忙,讓小明喘不過氣,導致小明再也沒有時間做他熱愛的事情,也就是泡咖啡。

或者是,小明是可以不要增長咖啡廳的數量,而專注在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並且解決客戶的痛點。舉例來說,很多客戶早上會來買咖啡和早餐到公司,或許小明可以提供一些簡單的早餐,讓客戶可以同時間買咖啡喝早餐,節省時間。
或者來是很多客戶的公司都採用靈活的辦公模式,可能一週只需進公司三天上班,客戶也想在在家上班時也可以喝到小明咖啡,那小明可以售賣咖啡豆或者是磨好的咖啡粉,或者推出自己的即溶咖啡以滿足這些客戶的需求。

這些都是以小明熱愛的東西爲中心,然後通過了解客戶的需求而想出來的方案。一人公司並不是說你只是專注在你熱愛的工作而已,你依然還是需要做行政上的工作或者是業務上的工作等等,但核心的東西還是你熱愛的東西和你核心價值,其餘的工作只是確保企業正常的運作和你能在你的熱愛的東西和目標走得更遠。

是有獨特魅力的一人企業比較好.還是想符合任何人的需求的企業比較好呢?

當我們把一人公司精簡到極致,那就是我們這個人,也就說一人公司的本質就是如何經營自己的人生。前面提到一人公司就是創造一個符合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的企業。我們先找到的是自己的核心價值,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想達成什麼目標,我們能爲這個世界提供什麼價值?當你想清楚了,你就會有你的願景,你的目標,這個時候你所創立的一人公司就會有你的人生態度,有你的個性。 一人公司就等於個性展現,吸引的就是跟我們氣味相投的受衆。在書中作者就有提到,一人公司就像是開心果冰淇淋,這個例子不夠到位,因爲我覺得大部分亞洲人都能接受開心果的味道。我覺得一人公司就像是榴蓮冰淇淋,這個口味真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討厭的人單純聞到味道就已經開始作嘔,而喜歡的人卻願意天天吃。所以一人公司要服務的不是所有人,服務的跟我們有相同的理念的人,在之前的文章《普通人的財富自由之道》中提到,當你試圖與每個人產生共鳴時,無法與任何人產生共鳴。當我們找到我們的受衆,我們應該是以他們的視角,以解決他們的問題和讓他們達到更好的狀態前提下,提供我們的產品和服務。一人公司並不過度專注在成長,也不過度專注以行銷方式來獲取新用戶,因爲他們服務的是一個利基市場的客戶,然後有研究指出,獲得一新客戶的成本是維持久客戶的五倍。與其把成本花在獲取新客戶,倒不如專注在現有的客戶上,當客戶獲得他們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他們是非常願意向他們的身邊的人推廣你的企業。做過Marketing的人都知道,WOM (Word of mouth) Marketing 口耳相傳的行銷方式是最有效的方式。

反觀,追求成長的企業,他們想服務所有人,爲了符合所有人的需求和喜好,他們沒有辦法情況下把自己的獨特性拿走。畢竟不是每個客戶都能接受,結果就變成一個平庸,沒有什麼記憶點的公司,跟任何客戶都無法擁有一個深層的連接。作者就把這些企業比喻成香草冰淇淋,口味不會反感也不會喜歡,吃到了也可以接受,但絕不會千里迢迢只爲了購買它。

想知道這一點,確實是比較難,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企業家或者是創業家,對吧?那我們換個角度,把這些企業想象成我們身邊的人,那我們把企業的特質代入人當中,我們就嘗試從身邊的人去了解和發現,到底哪一種企業模式比較好?

一人公司就像是一位有自己的願景,有自己的想法,跟志同道合的人深交,對三觀不合的人的意見,也只是聆聽但不會走心,一個有獨特魅力的人。而符合任何人的需求的企業就是想討好任何人的老好人,他們爲了討好所有人,往往就必須認同所有人的觀點,哪怕A和B有相反的觀點,這就讓別人覺得他沒有原則,爲了討好而討好。

我個人發現,我身邊的有獨特魅力人格的人,往往會比較老好人混的比較好,在工作上,他們不畏懼發表自己的想法,同事們就算跟他們有不同的想法,但依然願意聆聽,因爲清楚知道他們是有自己想法和原則的人。在生活上,他們比較正向,比較抗壓,不會內耗,因爲他們清楚知道自己的願景和目標,清楚知道現在所受的苦都是向他們的目標前進。任何不符合他們願景的事情,他們會拒絕然後嘗試調整方向。相信大家身邊都會有這兩種類型的人,你不妨看看這兩人到底哪一位混的比較好, 更符合你對於成功的定義?留言讓我知道!

最後感想

讀完這本書呢,我個人覺得這本書非常適合想創業或者是正在創業的各位。書中的很多篇章都圍繞在什麼是一人公司,一人公司的好處和如何成立一人公司。通過書中的內容和例子,能夠讓你更好了解創立一人公司所需的要素和特質。相對於《一人公司起步思維與挑戰》比較像是散文,瞭解作者這些年的經驗,這本書像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如何創造一人公司。